查看原文
其他

进了优秀的传统华校,竟不如好的邻里学校

许振义 看南洋 2023-12-24
新加坡眼旗下账号,点击左上角关注


今天一早,传来老校长杜辉生的噩耗。

杜辉生校长,对我有再造之恩。

我小时候母亲管教很紧,尽管家境贫寒,但学业很不错,小学毕业考试考得不错,属于全国首8%,进了华侨中学,还进了“特选课程”。

教育部有分流政策,小学考得最好的8%学生,可以选“特选课程”,在九所传统华校开设,华文和英文都以第一语文的水平教学;其他学生则为“快捷课程”,则是英文第一语文、母语为第二语文。特选课程和快捷课程都是四年完成初中教育。还有一个是“普通课程”,五年完成初中教育,适合学习相对慢的同学。

我进了华中之后,一来初中生好玩,尤其在男校,二来学校离家远,坐巴士单程就要1小时45分钟,母亲无暇监督,学业一落千丈。

到了中三那年,一心放在课外活动上,结果,那一年考试,七门科目,除了华文和英文,其他五门全不及格。

据说,按照当时教育部的政策,特选课程的学生中三考不及格,就要调去快捷课程,但仍然上中四。

当时,老杜(我们都把杜辉生校长称为“老杜”)把我们这十个考不及格的同学叫在一起,教训了一顿,然后说:“我给你们一个机会,你们不要上中四,你们留级,重新读中三。”

当时我很害怕也很羞愧。毕竟,从小就是优等生,想都没想过自己会留级。以当时我的想法,当然是能混上中四最好,千万不要背负“留级”的臭名。

杜校长当然不同意。于是,我们十人留级了。1984年,重新念中三,重新把这一年该学的、该掌握的,重新学,重新掌握。

那一两年,额头上像是刻着“留级”二字,我连头都不敢抬。

一直到两年后,O Level考得不错,进了华中初级学院(今天华中高中部的前身),我才敢抬头见人。

(2021年,杜辉生)

说实话,如果不是老杜让我们留级,而是勉强混上中四,肯定是死路一条。

所以我说,老杜对我有再造之恩。

六七年后,我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念书。有一次回到华中,碰巧遇到了老杜。他还认得我,问起近况。我说我在中文系,成绩不错。他问我将来的打算。我说打算当华文老师。他说,如果愿意回母校执教,毕业后让我去找他。

我后来没当教师。但是,老杜的情谊,我一直铭记在心。

1919年,陈嘉庚创立华侨中学。经历了四五六年的发展,到了六七十年代,却陷入低谷。从1968年到1978年,十年内换了五个校长,校风不振,学业成绩明显落后于其他学校。

一直到1978年底,华中董事长陈共存(陈嘉庚之侄)找来杜辉生,聘任为华中第17任校长,也是第一个担任华中校长的华中校友。

杜辉生执掌华中二十年,是华中任期最长的两个校长之一,另一位是郑安仑。

正是这二十年间杜辉生对华中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,才有了今天的华中。

杜辉生团队与华中大改革

(1979-1999)

文/雨石

在新加坡,传统华文教育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全盘崩溃,华校不复存在。华文在学校的课程中,一律被定格为第二语文,地位一落千丈。

1979年,教育部宣布华侨中学等九所传统华校为特选中学,华文保留为第一语文水平,英语的支配地位保特不变。

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,1960年华侨中学“三三制”(即初中三年、高中三年)毕业、曾任裕廊中学校长达十年的杜辉生,应聘执掌四年制的华中特选中学。

他思量要为风雨飘摇的母校作贡献,恢复母校应有的地位,在教育领域占有一席之地。当年华中董事会和校友会殷切之情,深深打动了他的心,毕竟华中从19761978三年期间,先后换了三任校长,校政动荡,校风不振,学校处于低谷。

改革决心从何而来?


当年陈共存董事长提议,由杜辉生组团队来管理华中。他请来三位同仁:一位是在裕廊中学任科学主任的林金登,一位是光伟中学副校长李仰渠,另一位是在武吉班让中学任教的李满枝。四人同心,其利断金,华中幸甚!

经历过低谷年代的华中学生,回忆杜辉生团队主理华中校政之前,华中雄风不再,外观黯然、建筑陈旧、道路不平、荒草丛生的年代。甚至有同学说“我以为报读的是一所优秀的传统华校,竟不如好的邻里中学!”

面对如此局面,四人团队的改革决心从何而来?杜校长强调,他转来华中不是为特选中学而来,而是为了把母校搞好,恢复华中“华文堡垒”的地位——“叫我来不是要搞好特选”。

然而,适逢特选课程的实施,为杜辉生的团队提供了一个发挥的舞台。当然,华中董事会和校友会的“华中情”也起了激励作用,华中昔日的光彩和六十年大庆更给人以强大的信心。

据副校长林金登回忆:杜校长走马上任,就着手大力推行“新政”。其一是召开学生家长会议,出席踊跃。其二是加强纪律,如规定学生任何时间回到学校都必须穿校服,在校外(如七英里巴刹)行为要检点,为此校长利用午餐时间亲自出巡。其三,坚持每周举行四次周会,对不同学段、班级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,不允许别人占有这段时间。中一学生在第一个学期,杜校长经常以自强不息“校训”进行教诲,后来还在校内倡唱《满江红》,对学生的品格和志气起着很大激励作用。九十年代,全校学生以歌唱《华中行》的方式,了解华中子弟应有的行为准则。


华中校友会起着积极作用


杜辉生校长却谦虚说道万事起头难,幸亏有两位副校长和已故李满枝高级教师的鼎力相助。他更盛赞华中校友会的积极作用,到任那年恰逢华中的60周年校庆,校友会在董事会的配合下,在校内举办规模宏大的万人宴,提出 “爱我华中” 的口号。学生也积极参与工作,这对华中后来的发展,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学校与校友会的关系牢固可靠,扫除了发展道路上的诸多障碍。

副校长李仰渠记忆犹新:杜校长办事果断,魄力十足,整修校园,大刀阔斧。大路两旁的木麻黄统统连根拔除,改种青龙木,运动场石阶大事整修,芟除杂草、整洁校容运动如火如荼展开。为了迎接华中60大庆,修葺钟楼,并由校友会会长陈龙得出资,把钟楼前年久失修、坑坑洼洼的路面加以重修。在“新政”下,教师办公室也从之前的分散式改造为集中式。许多具体工作,如搬动物件、旧家具的维修等,新上任的正副校长都得亲力亲为,是因为学校当年收支不敷,自己动手,可以省下不少钱。比如教室内的桌椅,沿用木质的,维修起来方便得多。


同心协力,埋头苦干


李仰渠和林金登两位副校长的积极性,与杜辉生校长的信任和放权有密切关系。杜校长特别有意思,在推行“新政”之前,他请来新班子的四位贤内助,八个人一道用餐,一是说服当家的同心同德,为华中效力,一是把问题摆在桌面上,请太太们理解和支持。


在这之前,华中董事部在校长的聘用上,一直没有合适人选。所以,杜辉生的挺身而出,对华中而言不啻是久旱逢甘霖!之前他任裕中校长期间,曾以主席身份主持过西区中学体育理事会。他观察到,华中作报告时竟无人理会。杜辉生回忆:“我曾经是华中的学生,觉得很不是滋味,所以在华中校董和校友会的积极推动下,得到教育部的同意,我答应调任华中校长。


华中曾经是大名鼎鼎的华文中学,始于六十年代的教育改制,使她逐渐失去昔日传统华校的光环。1979年是一个关键年头,华中成了特选中学,杜辉生、林金登、李仰渠、李满枝四人同心协力,埋头苦干,决心把华中办成一间有规模、有名望的中学,让每一位华中校友脸上有光。当然,在教育的大环境中,他们回天乏力,不可能把华中变回华文中学,但尽可能恢复和发扬华中原有的华校传统,将它发展成为名校。


唱《满江红》 意气风发


杜辉生校长强调,华中步上复兴之路,恰逢华中校友会全面动员,组织六十周年校庆的万人宴。他说:“这个契机凝聚一股强大的爱校力量,激励大家,如虎添翼,发奋图强。所以,即使当天系有“爱我华中”布条的气球不慎飘走,个别人士发出嘲讽微词,大家不为所动,依然意气风发。校友会身处董事部与校方之间,对学校的各项工作,起着协调和润滑作用。


他的好搭档当中,李满枝是校友,其他两位分别是同学和同事关系。“第一天他们三人自己动手搬桌椅,一开始便配合无间。


为了鼓舞土气,杜校长在华中原有“海天寥廓”校歌的基础上,增加壮怀激烈的《满江红》,唱遍华岗,振奋人心!那是音乐老师蔡百媚从满江红两个调中选中一个,她本人和宋和才老师予以支持,并积极在校内推广。


林金登副校长也是从裕廊中学调过来的。“说句心里话,他这人讲义气,值得信赖,所以才跟过来。他有创新思维,有前瞻性,新气象接踵而来。


杜辉生执掌华中之后,大刀阔斧进行改革。


其一,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初,杜辉生开风气之先,建立电脑实验室,引入苹果计算机。1988年华中成为自主学校后,校方敢敢来个课程自主,绕开锤锤打打的工艺科,改授电脑科。


其二,在全校学生当中,提倡并鼓励阅读风气,授课前20分钟读课外书、报纸,养成终身阅读的好习惯。


亲力亲为 德智体并进


其三,组织全校学生星期六到校外晨跑,李仰渠副校长带头,一路照应。对体育的重视,说明学校正往德、智、体三育迈进。


其四,校方、董事会和校友会并肩携手,接受各种挑战。华中成为自主学校后,财政自主,预算编制、门槛提升、会考表现,国民教育、认同培养、双语教育和课程设计等,都得自己来做。”那时,除了必修高级华文科之外,美术、道德、技术科、体育都以华语教授。


其五,道德教育。学校以提倡东方文化为本,培养同学们的责任感。“我们利用周会讨论传统文化和时事课题,让学生自由发言,不同看法可以辩论,以训练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。


其六,重视课外活动。课内活动以传授知识为目的,课外活动则是为了塑造学生品格,强调纪律、组织和自主能力。课外活动多姿多彩,成立学长团、纪律营。学生理事会理事由各级同学自选,以发扬民主作风,发掘学生的领袖才华。


取消年中考试 首开野营风气


其七,积极参加各类校际竞赛,以田径为主体,特别重视全国田径大会,员全校师生到场,在 “自强不息” 校训的感召下,力争上游,争取最好的集体成绩,发扬“爱我华中” 的爱校精神和 “不忘华中” 的归宿感。同时在学生当中提倡和推动普及运动,把运动视为爱好,自发参与,从而树立终身运动的理念。


其八,首开三天野营的风气。配合取消年中考试、减轻学生的考试压力。推动全校不同年级同学的野营活动。初期中一学生在校内露营,中二参与童子军活动,中三赴棋樟山,中四到外展学校接受体能训练,由体育处老师统筹,其他各级师资协助,既锻练了学生的体能,又增强他们的爱校精神。后来,野营活动升级到国外,如澳洲,也组队到邻国攀爬大汉山和神山,划橡皮艇绕行榜鹅、巴西立、乌敏岛、樟宜。学生在克服困难和障碍中树立自信,更好地应对今后的各项挑战。


其九,关心学生当中的弱势群体。华中不是贵族学校,八九十年代之交,学校学费自调至每月200元,校长要求老师实地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,并以提供助学金的方式,资助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,保证没有学生因缴不起学费而转校。华中占地72英亩,居中学之冠,但学校维持费不比别的学校高,原因是事事自己动手或校友会相助,不外包给专业公司,能省则省。用品则以耐用和实用为考量。日常开销因此减少。所以,对学费的上调的事情,华中从不跟风。


精益求精 不断提升


其十,华中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就,而是精益求精,不断提升。90年代初,华中的战略是发展为世界级学府。为了让社会人士和家长了解华中的现状和未来大计,学校设立公关部,以执行这项任务。本地华文报纸的热心报道,功不可没。社会人士、家长和报章对我们的了解、期望和鞭策,也是华中从成功走向更大成功的动力。

在两位副校长眼中,杜辉生校长不但讲义气、有魄力、敢担当,而且是不可多得的一校之长。1985、1999年,他两度接受血管绕道手术,仍坚守教育岗位。从一开始,他是用人不疑,敢于放权的。据林金登副校长回忆,当年学校实施新教学法,杨绍强老师利用上华文课的时间,放手让学生到校外展开街头调查,让学生前往图书馆阅读华文课外书,卓有成效。他本人负责学校财务,“预算通过后杜校长从不干预。”

有了一位好校长,又有董事部和校友会的配合和支持,老师的尽心尽力、肯干苦干,诚然是华中的福气。于是话题转入华中的天时、地利、人和。尽管七十年代华中处于低谷,但元气不衰。世事变迁,华岗依然雄伟屹立,钟楼还是风情万种,历届有作为校长的丰功伟绩依然熠熠生辉。杜辉生团队既深得天时地利人和之便,又有共同的理念和任劳任怨的工作精神,华中的腾飞,确是意料中事。

在访问结束前,杜辉生校长的补充说明也是饶有兴味的。

首先,关于电脑的引进。当年有位同学曾应用引进的电脑编写课程时间表软件,学校将之推荐给教育部,后者接受并付编写费给那位同学。他于是有了足够的经费,得以负笈美国攻读电脑。

其次,学校曾利用自主的优势,增强华文教学,规定学生进修古典小说,中一、中二修读《西游记》,中三、中四读《三国演义》,《水浒传》由于梁山好汉被朝廷收编为结尾,而不被学校采用。

创共识联 相互提携


第三,关于首创中一到中四的“共识联”。无论是设计、材料、科目,不同班级水平参差不齐可相互协调,相互提携,不从一个班的视角,而是宏观上全校共同受益。譬如华文课,成绩好的学生要帮差的,好的班帮差的班,达到校际的全面提升。

第四,把钟楼的八间课室辟为中四荣誉课室。为了培养学生的同窗之谊,中一、中二学生不重组,中三分文理科,学生的班级有调整,但中四不分,只有整体成绩最好的 8 班可望在钟楼课室上课,以此激励集体的努力。

第五,学校并不担心学生的的学业成绩(他们都有优良的表现),而是更注重人品、合作和友爱方面。以班为单位,全校的学生开学时必须集体动手粉刷和布置课室,让他们自然而然有一种奋进感、归宿感、自豪感和荣誉感。

第六,关于迈向世界级中学。我们的心胸要宽广,因此提倡教育哲学“已立立人,己达达人”,追求的是与竞争对手达到 “双赢” 的境界。

凤凰涅槃 浴火重生


第七,关于创立华中论坛。那是90年代的事,论坛每年举办,由学生主持,邀请部长与名人主讲,内中有陈庆炎、李显龙、杨烈国等。他们的讲话扩大了学生的视野,而学生在和部长名人交流中养成自信心。

第八,关于二十四节令鼓。华中首开先河,是新加坡第一所成立二十四节令鼓乐队的学府。受聘自马来西亚的陈秀琴老师受委,创办了我校二十四节令鼓鼓队。鼓队在 “春到河畔”亮相,形象威武,鼓声咚咚,感情强烈,节奏明快,配合无间,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。后来二十四节令鼓也出现在新加坡其他学校,可谓遍地开花。

第九,关于比赛屡创佳绩。这不完全是技高一筹问题,而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信心表现,靠气势压倒对手。

第十,关于专题作业。80年代末引进专题作业,由学生自订研究专题,以文字、图案、视音为媒介表现,后来逐渐发展为以电子资讯、电脑软件为呈现的手段。

第十一,邀请成功校友来校主持毕业典礼,借此拉近校友会和毕业生的距离,并邀请毕业生加入校友会。

杜辉生校长团队为华中付出的辛劳和心血,对华中后来更上层楼,无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必要的条件。2005年华中实行直通车计划,取消中四会考,华中初级学院也在同年并入华侨中学,成为华中高中部(高一、高二)。历史也够吊诡的:当年的中学六年制,后来削减为四年制,如今又在华中成功衔接,恢复原先的六个学年体制,只有高二(以前是高三)才有高级剑桥文凭考试。最令人难以释怀的是,高级华文已丧失必考科的资格。

凤凰𣵀槃,浴火重生。华中的未来必如投身于熊熊烈火中而重生的神鸟,“其羽更丰,其音更清,其神更髄”,阔步向前,勇创新的百年辉煌!

本文写于2018年,原载《华中百年情》

作者简介:雨石,原名谢声远。华侨中学1961年高中毕业。肄业于南洋大学历史系,后投身报界。不惑之年换轨,经营画廊业务,间亦涉足文字工作。出版《打靶集》《新闻选择》《艺海茫茫六十篇》(三册)、《四顾集》等。曾为《怡和世纪》副主编。

直播预告


新加坡眼和你一起探讨,中国餐饮企业在国外发展现状,可点击下方预约!


— END —
相关阅读:

编辑:ABC


想第一时间了解新加坡的热点新闻,可以关注新加坡眼旗下“新加坡号外”微信公众号,同步下载新加坡眼APP,不失联。

《眼哥在新加坡》视频号你关注了吗?

点击下面视频,可以看到更丰富的内容!

或直接搜“眼哥在新加坡”也可以找到我们的视频号~




跟进新加坡时事,点击文末阅读原文Read more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